参考(kao)消息网9月30日报道马来西亚《新海峡时报》网站9月22日发表记者哈(ha)基姆·马哈(ha)里采写的报道。报道写道,在北京,有两处地(di)标堪称国家(jia)兴衰(shuai)和人(ren)民坚韧(ren)的见证,那就(jiu)是天安门广场和万里长城。
这些(xie)地(di)标性建筑每年吸引着数以百(bai)万计的游客(ke),在其威严外观下还(hai)蕴含着一段(duan)更深(shen)刻的历史——一段(duan)关于(yu)一个民族力量、耐力和不屈不挠精神的历史。
在北京的心脏地(di)带,宽阔的天安门广场像画卷一样展开,书写着中国千百(bai)年的历史。天安门绝不仅仅是一个游客(ke)聚集的地(di)方,它是现代中国的灵魂所在。
天安门始建于(yu)明(ming)朝,当时北京成为中国新的政(zheng)治和文化中心。到了20世纪中叶,天安门广场才成了我们今(jin)天所知道的雄伟广场。
在中华人(ren)民共和国成立初期,天安门广场成了公众(zhong)庆祝、阅兵和有意义的政(zheng)治活动的中心场所。
当我站在烈日下,凝望着广场著(zhu)名的红墙和毛(mao)泽东画像时,如同聚集此地(di)的无数游客(ke)一样,感(gan)到一阵敬(jing)畏——不仅是对广场的规(gui)模感(gan)到敬(jing)畏,而(er)且是对广场厚重的历史感(gan)到敬(jing)畏。人(ren)们悠闲地(di)逛着、拍照,孩子(zi)们欢笑着。
再往(wang)前走,我来到了毛(mao)主席纪念(nian)堂,参观者们静静地(di)排着队,向毛(mao)主席致(zhi)敬(jing)。
再往(wang)前,矗立着人(ren)民英(ying)雄纪念(nian)碑,它是那些(xie)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牺(xi)牲的人(ren)民英(ying)雄的见证。
天安门广场讲述的是现代中国的故事,而(er)长城则是古代中国人(ren)聪明(ming)才智(zhi)和吃苦耐劳精神的证明(ming)。长城远离北京市区(qu)的喧嚣(xiao),蜿蜒穿过崎岖的山(shan)脉;它的古老砖石就(jiu)是中国2000多年历史的无言见证。
最早的长城始建于(yu)公元前7世纪,当时交战的各诸侯(hou)国为了保护领土修建防御墙。但在中国第一个皇帝(di)——秦始皇——统治时期,这些(xie)防御墙才连为一体。
长城是一项难以想(xiang)象的伟大工程,需要数以十万计的工人(ren)的劳动。
除军事功能外,长城主要象征着国家(jia)的强大与统一。
随着时间(jian)的推移,长城还(hai)逐渐(jian)开始代表中国人(ren)民不屈不挠的精神。尽管面临巨大的困难,他们仍然(ran)建成了存(cun)续(xu)数千年的长城。
尽管经(jing)历过战争与牺(xi)牲,但今(jin)天的长城是一个和平之地(di)。游客(ke)们沿着长城行走,惊叹于(yu)中国乡村的壮丽景色(se)和长城本身的雄伟壮观。
当我站在长城的一处烽火台(tai),凝视着看似绵延(yan)不绝的石块时,我意识(shi)到:长城,像天安门广场一样,不仅仅是历史的纪念(nian)碑,它还(hai)提醒着我们人(ren)类在历史中能取得哪些(xie)成就(jiu)。(编译/郑国仪(yi))